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110年因高血壓性疾病造成死亡是十大死因的第六位(共造成7886人死亡),和109年相比上升了一名。而與高血壓相關的三個疾病,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和腎臟病變分別是十大死因的第二、第四和第九名。
高血壓對於人類健康的危害非常巨大,根據2018年英國醫學權威期刊Lancet的研究,在250個造成疾病的風險因子中 (包含高血壓、高血糖、肥胖、抽菸、喝酒、高血脂、低蔬果飲食、空氣汙染、運動量不足...等等),高血壓造成的壽命損失是最多的。
從1967年開始,許多的臨床試驗開始證明對高血壓的病人進行藥物或飲食控制,不但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也使死亡率顯著下降。近年來最著名的臨床試驗是2015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的SPRINT trial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該研究中收錄了9361位年紀超過50歲且收縮壓超過130mmHg的病人,並將這些病人分成兩組(積極治療組及標準治療組)
- 積極治療組(血壓控制目標是收縮壓小於120mmHg)
- 標準治療組(血壓控制目標是收縮壓小於140mmHg)
3年半後因為積極治療組心血管保護效果與死亡率比標準治療組好太多,由於醫學倫理的考量,SPRINT trial被提早終止了(原本預計要進行5年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與標準治療組相比,積極治療組的死亡率降低27%,心臟衰竭降低38%,中風率降低11%。
不過SPRINT trial有兩個地方有特別注意:
- 第一是臨床試驗是用標準化的SOP來量測血壓,而不是用病人自己在診間外量的血壓來調整藥物 (通常在診間外量的血壓,常因為休息不夠久或在醫院較緊張,量出來的數值會比平常在家裡量高一些)。
- 第二是要把收縮血壓控制在120mmHg以下,需要使用的藥物就比較多 (積極治療組平均使用2.8顆降高血壓藥物、標準治療組平均使用1.8顆降高血壓藥物),積極治療組發生低血壓、暈眩、急性腎損傷和電解質異常的機會也會比較高。因此當採用積極策略降低血壓的同時,也必須小心監測副作用的發生。
延伸閱讀: 06: 如何正確測量血壓(722原則)
高血壓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