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的預防是心房顫動治療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因為一但病人發生中風,可能從原本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一下子轉變成需要被照顧的人,對於個人的生活品質及整個家庭的影響十分巨大。根據2019年國外一篇大型研究,心房顫動病人的發生中風機率是沒有心房顫動的人的5倍。然而並不是每個有心房顫動的病人發生中風的機率都是一樣高,一般來說,年紀越大或疾病越多的病人,發生中風的機率越高。每位心房顫動病人都可以根據CHA2DS2-VASc 計分系統來預測自己每年發生中風的機率。CHA2DS2-VASc 計分系統中,分別有年紀、性別、高血壓(或有服用高血壓藥物)、糖尿病、心臟衰竭、中風病史、冠狀動脈或周邊血管疾病...等等風險因子,每符合一個風險因子得1~2分,最後將分數加總(最高分是9分)。CHA2DS2-VASc越高分,代表每年發生中風的機率越高,如下圖所示:
幸好目前有很好的抗凝血藥物可以有效預防中風發生(大約可以降低64%的中風發生率和26%總死亡率)。抗凝血藥物可以降低因心房顫動形成血塊的機會(若血塊進入血液循環,堵住腦部血管就會造成中風),因此可以降低中風的發生。但是抗凝血藥物讓血液較不容易凝固,也會增加病人的出血風險。一般來說。出血大多是輕微的皮下瘀血,牙齦流血或泌尿道出血...等等。但也有可能是嚴重的腸胃道出血,甚至是顱內出血的狀況(服用抗凝血劑病人每年發生顱內出血的機率大約是0.2~0.6%)。前述的66歲伯伯,每年發生中風機率大約是3.9%,若適當服用抗凝血藥物的話,每年中風風險剩下約1.4%(每年降低了2.5%的中風風險),但是需要付出出血風險增加的代價(最嚴重的出血併發症是顱內出血,每年發生的機率大約是0.2~0.6%),整體來說,好處比壞處大很多。然而每個病人的身體情況差異很大,要不要服用抗凝血藥物,需要醫師和病人及家屬進一步討論才做決定。
- 好好控制血壓
- 避免飲酒或吃來路不名的止痛藥
- 減少跌倒或容易受傷的活動,避免劇烈運動或不必要的碰撞,
- 除非嚴重出血(例如大範圍瘀青、吐血、解黑便或血便、大量血尿...等等),不可任意停止服用抗凝血藥物(若有疑問,應盡速回診和醫師討論是否該停用抗凝血藥物)
- 服用其他藥品、接受手術、拔牙或侵入性治療前,應主動告知醫師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