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內,血液就像行駛在血管中的車子,開往全身各個器官。當心臟送血功能衰退,無法提供全身器官足夠的血液循環時,會使各個器官無法執行正常功能(肌肉組織得不到足夠血液會全身無力,腎臟得不到足夠血液會使腎功能下降)。
除此之外,過多的送不出去血液會累積在心臟,造成心臟擴大,甚至造成血液在靜脈系統回堵,使血管中的水份不得不離開血管,在肺部、腿部或其他組織發生水份存積的現象:
- 水份離開肺部血管會造成肺水腫,造成呼吸困難的情況(很多病人和家屬常會疑惑明明是心臟衰竭,跟肺臟有什麼關係? 其實是就是過多的水分從血管跑到肺臟組織中造成的)。而心臟衰竭造成的呼吸困難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平躺時可能會比坐著的時候更喘,因此有些嚴重的心臟衰竭病人需要墊好幾顆枕頭才能好好睡覺。
- 水份離開腿部血管會造成下肢水腫,反覆下肢水腫會使皮膚表面會產生黑棕色色素沉澱,因此有些嚴重心臟衰竭病人的小腿和足部會呈現較暗沉的顏色
心臟衰竭病人容易產生疲累, 下肢水腫和呼吸困難...等等症狀
心臟衰竭的原因和治療
造成心臟衰竭的成因非常多,有些病人會同時有多個不同風險因子,最後導致心臟衰竭。目前心臟衰竭常見的成因是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老化或是冠狀動脈疾病等因素。
若心臟本身有異常,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心臟衰竭,例如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或心肌病變...等等。然而有些病人的心衰竭並不是來自於心臟本身的疾病,例如藥物毒性(如化療藥物或某些毒品)、生理狀態改變(如:懷孕)、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貧血、慢性肺病、慢性腎臟病...等等原因,也會加重心臟負擔,增加心臟衰竭的可能性。
心臟衰竭的治療主要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要減輕心臟的負荷,緩解症狀,通常病人有心臟衰竭症狀時,心臟因為功能不良呈現充血狀態(因為血液無法有效運送到周邊組織),因此心臟科醫師會使用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降低病人心臟負荷,可以讓心臟工作更有效率。第二部分是找出真正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並且給予適當的治療,前面有提到,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非常多,如果是甲狀腺功能亢進造成心臟衰竭,適當治療甲亢就能讓心臟衰竭好轉。如果是冠狀動脈狹窄造成心臟衰竭,就應該做心導管或心臟繞道手術讓心臟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
心臟衰竭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患者和醫師一起討論治療策略和目標,希望能增加病人的生活品質並提高存活率。
延伸閱讀: 03: 心臟衰竭病人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
心臟衰竭相關文章
0 留言